别再一味压货了,压货在快消品行业不管用了!
别再一味压货了,想压货估计你也压不动了!
别再一味压货了,经销商和业务员承受不起!
(资料图)
别再一味压货了,再压货最终压垮的是你自己!
今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经销商遭遇了非常大的打击,但尽管如此,依旧挡不出厂家持续不断的压货,近日,有经销商吐槽,以前吧压货有钱赚,今年压货亏损不说,还压资金,一有回款就填货款的窟窿,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。更有业内人士指出,厂家只压货不动销的行为就是“耍流氓”。
作为经销商,长期的利润过低,经销商已经处于情绪的临界点,再加上厂家无休止的压货,让本来就日子艰难的经销商更是苦不堪言,最近几年,快速上量压货的市场策略,让整个市场崩溃,引起了经销商对厂家的排斥,即便是合作多年,即便是大品牌厂家。
而一味的压货,只会让经销商崩盘,最后承受不住压力,结果只有一个,不欢而散,经销商崩盘了,紧接着就会是业务员体系崩盘。
压货是罪过,两败俱伤
适当必要的压货,可以增加销售的压力和动力,在短期内,快速上量,因为“销量是挤出来的”。但是一压再压,把销售工作简单就变成“压货”二字,就是畸形的市场,是罪过。
和经销商聊到压货爆仓时,某商贸公司总经理透露说:“之前一个朋友做国内某主流品牌的省代,去年压货压到今年的4、5月份还有500~600万的货,那个省代今年就被厂家废了,他自己也放弃了,直接熄火不做了,最后转型做别的去了。”
在一些身经百战的经销商看来,谁将熬成英雄?谁又做了炮灰?感觉经销商难逃炮灰命运。有经销商讲到:“现在手上的某款产品要求每月订货任务必须完成,完不成,所有政策性的返利支持就拿不到,最终导致资金压仓,没有利益回报。”
随着品牌销售任务一年比一年高,经销商被压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,在渠道的投入也越来越大,最后在顶着微薄利润甚至亏损的高压下只能退出这个行业。
由此可见,没有动销的压货,真的是经销商噩梦的开始。一位渠道资深人士表示:“压货,确实是快消行业商业行为中的顽疾和恶习。
压货,压掉了厂商利润;压货压出了一堆衍生工作;压货让渠道变了形。
一个经销商倾诉说,没合作之前厂家业务员说的各种支持很好,合作之后,早上来经销商这里,下午就返程回去,聊的内容就是进货,打款,货没卖好,还觉得你不行,要这样的厂家合作有什么用,你的产品又不是独一无二的!但有些厂家就不一样,人家技术人员来了之后,跟着下一线,一待就是好几天,去了解问题,了解需求,协助做合理的方案与技术指导,因为现在很多新产品是需要新应用技术的。
现在的渠道平台很多已经不缺产品了,都在做减法,理念不一致,技术服务不行,只盯着打款进货的厂家,会很自然而然地被砍掉。
2023年,别再一味的压货了
经销商崩盘,有些是财务崩盘,资金链断裂;更多的是信心崩盘。如果连续两年不赢利,经销商就会信心崩盘。
经销商的利润去哪里了,难道销量下滑太多了?销售下滑其实并不大,有些行业只是有下滑的迹象。
真正影响经销商利润的是压货,压货把经销商的利润压没了。过去,销量增长,利润会随着增长。压货恰恰不同,即使销量增长了,利润也会下滑。
压货,在销量增长的年月,终端消化了,消费者购买了。在销量停止增长的时候,压货不仅不会消化,而且还会损失毛利。
但有的厂家说了,你说不压吧,别人压了,落后就要挨打。压吧,厂商关系又搞得很紧张,甚至一拍两散;从销售视角来看,业绩关系到工资、年终奖,对客户“仁慈”就是对自己残忍;从经销商视角来看,不接招吧,完成任务的返点和明年合同的延续性又如何保障,接了又要被库存“绑架”;从终端门店视角来看,日期旧消费者不买账,门店可能就不卖了。对此,有经销商指出:“门店更有话语权,结合实际情况压货后,门店也只是钱先被圈走,最后只能是经销商被压的喘不过气。”
长久以来,厂商之间的关系用“相爱相杀”来形容也不为过,上游厂家要冲指标,经销商要完成任务,如果双方都相对良性的话,压货无可厚非。关键问题就是有些上游品牌太强势,在销售任务差距非常大的情况下,就刻意、恶意对经销商压货,不管经销商的压力和死活。甚至威胁经销商取消明年合作,这让经销商实际损失非常大,会带来很危险的后遗症和不良反应。
更有甚者,压货压到他们只能去借钱、贷款才能维持周转,并且经销商要想回收货款,还必须再给零售门店释放多少个点,一到年底就用渠道订货政策去收款,收款干什么呢?再去完成厂家的任务,厂家给经销商把任务压得过多了,到明年就是消化不良,那窜货也有可能发生了。
由此可见,压货也是一把双刃剑,如果压货不合理,不能给经销商带来正向的、有利的影响,那厂商的压货行为就不是一种好手段,恶性压货最终只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;如果双方能有一个良性沟通,压货后能给经销商提供动销服务,减少经销商不必要的隐忧,给到经销商足够的安全感去全心全意冲销量冲任务,那双方就是共赢。
厂商协作,让渠道动销起来
从长远发展来看,厂家要想做大做强,需要压货,但更需要精耕细作,让产品在渠道动销起来。尤其是今年,有些品牌增长趋缓。一部分原因也是出现了动销疲态,团队和服务能力完全跟不上发展速度,动销不动最终乱了销售节奏,只压货没有动销服务,这是传统思维的厂商,离死不远。消费者都在转移消费场景了,被没有动销能力和自带流量的品牌压货的代理商明年注定是韭菜。
销售链条上的每一方,面对品牌真实的市场销售规模,保持良性的渠道货品保有量,才是健康的。否则,过量的压货,反而加速缩短品牌的成熟期或截断品牌的成长期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很多品牌恰恰死于压货。市场份额与产量不配位,产多销少,品牌驱动力不足、货品渠道各节点滞留,导致日期始终滞后、即便千方百计实施活动推广,但消费者接受难度变大、终端信心渐失。所谓一堆苹果,先吃烂的,个个变烂。
压货无异于饮鸩止渴,持续动销才能长久。
免责声明: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,内容仅供学习、交流之用,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。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